信息来源: 中国一冶深圳公司 信息提供日期:2019-11-27 浏览:1023
“70年砥砺奋进,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无论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,还是在世界历史上,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。”奋斗,是共和国70年风雷激荡、波澜壮阔的历史缩影,70年来,无数仁人志士筚路蓝缕,以青春和热血写就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赞歌,这歌声嘹亮动人,振奋人心。岁月改变山河,但精神之光不会黯淡,时间冲淡记忆,但信念之火不会熄灭,70年的时间里,我们从炮火硝烟中走来,一心一意谋发展,全力以赴搞建设,从曾经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的大步迈向新时代,宏伟蓝图已然铺就,崭新画卷精彩纷呈。
初心不改,使命在肩。山以险峻成其巍峨,海以奔涌成其壮阔,70年的奋斗史是共和国70载心路历程,70年风雨征程中,中国一冶以“共和国长子”的身份陪伴在祖国 母亲的身边,神舟大地的风起云涌、沧桑巨变,它是见证者,更是参与者。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,中国一冶见证了“多少事,从来急”,无数时间节点的光辉时刻;东方风来满眼春,中国一冶更参与了“风从珠江起,潮自鹏城来”,这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历史变革。壮丽70年,中国一冶初心不变,与祖国同呼吸、共命运;奋斗新时代,一冶人以钢铁意志捍卫万里河山,铸就不朽丰碑!
激 情燃烧峥嵘岁月,热血铸就武汉钢铁
“毛主席亲切地招呼我们到他身旁,还给我们一一递烟,我的这支烟,后来大伙你传我递,都舍不得吸。”毛主席递上的这支烟被当时的中国一冶青年员工,后任总工程师的潘政德珍藏至今,潘政德回忆那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,让他在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,勇往直前,不断进步,而在这支烟的背后还有着新中国第一家特大钢铁企业——武钢建设的传奇故事。1958年9月13日,武钢一号高炉建成投产,当天毛主席亲临武钢视察,同建设武钢的有功之臣亲切握手,这是历史性的一刻,毛主席的到来是对中国一冶,这个武钢建设者的肯定;一句“谢谢你们”这来自共和国最高领袖的关怀,让每一个在场的一冶人感受到了鼓舞,感受到了温暖。早在1949年建国仅两个月的时候,毛主席就曾说道:“一个粮食,一个钢铁,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”。钢铁是重工业的基础,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,一穷二白,在建国之初建设大型钢铁企业的构想早已在领袖的心中孕育,而中国一冶应时代与国家的需要而诞生,是名副其实的共和国长子。从1954年定址武汉青山开始,数万名一冶职工肩负国家使命,以“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”的拼搏精神,为新中国的版图上添加了一座红色钢城,改变了中国钢铁“北重南轻”的局面。钢花飞溅应红天,武钢的建设让中国一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,此后全国10多个省的5万余名工人和7万多名家属陆续聚集武汉青山江畔,为了共和国的钢铁事业,将青春和热血熔铸在了武钢那一座座的高炉之中。
70年的时间里,中国一冶一直聚焦冶建钢铁主业,在50年代完成武汉钢铁的建设后,继续为新中国的钢铁事业服务。20世纪70年代,十万大军云集武钢,一米七轧机工程写进共和国的史册;“双四百万吨”“双七百万吨”“双一千万吨”一个又一个跨越式的发展,让一冶问鼎江南。钢铁是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,武钢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代表,中国一冶是共和国70年的功勋!
转战南北搞建设,挥师西进铸铁军
“干革命一心向党,搞建设四海为家;祖国号令一声下,打起背包就出发”。这是上世纪60年代中国一冶人的真实写照,作为不穿军装的野战军,一冶人四海为家,足迹遍布神州大地。“江南一枝花”在一冶人的培育下绽放,1961年,为响应党中央安排,中国一冶在三年自然灾害的艰苦条件下,开赴马鞍山,仅用两年零五个月的时间,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马鞍山车轮轮箍厂,一举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轮箍依赖进口的历史。
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。1965年,为支援祖国三线建设,中国一冶挥师西进,驰援巴蜀,相继承建了重钢中板厂、峨眉七三九厂、西昌四一零厂、江油刘四五厂等重点工程项目。1965年,中央决定建设20世纪新中国最大的“三线工程”——攀枝花钢铁公司,这一历史使命再一次落到中国一冶的肩上。分兵渡口建攀钢,祖国需要不容辞,为建设攀钢,中国一冶分出16000多人组成十九冶,到1970年6月29日,攀钢1号高炉顺利出铁,十九冶圆满完成了建设攀钢的任务,这支以一冶职工为基础的川西铁军,在建设攀钢的过程中彰显出了一冶无私奉献、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。武汉江城是起点,从湖北到安徽,从湘江到津门,从齐鲁大地到三晋大地,中国一冶的步伐从未停歇,共和国70年,中国一冶用实际行动向祖国 母亲献礼,一路前进,一路高歌,70年来每一次在共和国历史上留下的足迹,都有一冶的身影,一冶与祖国共成长!
“深圳速度”做标杆,扬帆起航新时代
改革开放天地宽,砥砺奋进正当时。一曲春天的故事,风从珠江起,潮自鹏城来,改革的春风从南国之畔吹向了神舟大地,春雷唤醒了长城内外,春晖暖透了长江两岸,当代中国最伟大的一次历史巨变拉开序幕。深圳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代名词,一批批“拓荒牛”们,远赴南国搞建设,逢山开路,遇水架桥。深圳建特区四十年来,创造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,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,这其中就有多项第一是有着中国一冶的参与。1981年3月,中国一冶为响应中央关于建设深圳特区的号召,挥师南下,挺进深圳,成为最早进入深圳特区的大型施工企业之一。9月,深圳举行全国第一次土地招投标,中国一冶成功中标,“深圳速度”的序幕由此拉开。在国商大厦施工过程中,中国一冶缔造了“五天一层楼”的深圳速度,得到了时任深圳副市长罗昌仁的肯定,并提前94天竣工。
此后,“深圳速度”标志着深圳发展的速度,也代表了一冶在深圳的成绩。继国商大厦后,中国一冶承建的深圳的第一条大道——深南大道,深圳的第一座立交桥——洪湖立交桥、第一个污水处理厂——蛇口污水处理厂等相继落成,名声大振。以此同时,其他特区和沿海城市的建设,中国一冶也相继参与进去,珠海的政府大楼、人民医院,厦门的育秀中心、中闽大厦,上海浦东的月星环球商业中心,足迹遍布所有特区建设。
70年春华秋实,70年波澜壮阔,在新中国建设的历程中,中国一冶从未缺席,他用实际建设讴歌祖国发展,用一项项施工工程记录山河辽阔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,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,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,在70年这一承上启下,继往开来的时间节点上,中国一冶以“百年一冶,基业长青”的美好愿景助力祖国繁荣昌盛,以中国冶建第一军的光辉业绩向我们伟大祖国70华诞献礼!